当前位置: 首页 >示范案例 >

“绿化将军”张连印:青山写忠诚

青年环保网 2021-10-18 13:00:26

“绿化将军”张连印:青山写忠诚

新华社太原10月17日电 题:“绿化将军”张连印:青山写忠诚

新华社记者黄明、吴晶、贾启龙、王菲菲

荒山、铁锹,风沙、日晒……

塞北左云,雁门关下。年复一年,“老兵”用生命的年轮,把荒滩变为绿野——樟子松、云杉、杨树、沙棘,一排排、一行行,漫山遍野……

退休18年来,“老兵”带领乡亲们已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。

“老兵”名叫张连印,今年76岁,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,少将军衔。

他戎马一生,本可以选择安度晚年,却饮风咽沙、倾尽所有,身患癌症仍植树不已,在家乡建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“绿色长城”。

共产党员的人生底色:“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,反而很快乐”

“为何选择了这条千辛万苦的植树路?”有太多的人不解。

“植树造林、防风治沙,利国利民,造福子孙。”张连印说。

2003年,山西省左云县,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。

出人意料,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。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,退休后要回乡种树?!

“植树可以防风固沙,改善家乡自然环境。我没有万贯家财,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,有多少钱种多少树。”反复琢磨,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。

当时,冲着他的名望,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,“想要赚钱很容易”。

可张连印心里,通透如镜: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、有限的精力、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。”

乡亲,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。他4岁时父亲去世,6岁时母亲改嫁,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。

“吃百家饭、穿百家衣,我才能长大,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。”他记得,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。

57年前的那个早晨,张连印终生难忘——

村里锣鼓喧天,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!

戴红花、骑大马,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、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……

“你们为我戴红花,我把决心来表达,到了部队听党话,党叫干啥就干啥!”欢送会上,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。

这句话,他记了一辈子,也做了一辈子。

参军第二年,由于表现优异,他光荣入党,此后,一路从普通一兵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。

戎马倥偬40载,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——

当战士,他年年是“五好战士”;当连长,他被评为北京军区“四好连队”优秀代表;他从团长、副师长,干到师长、副军长、省军区副司令员,被授予少将军衔。

2003年3月,张连印退休了。他认真地对老伴说:“我是退休了,没职务了,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,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。”

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,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,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。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,风起沙扬。

几十年过去,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,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。

“绿化家乡、造福乡亲,就是我‘人生最后一个战场’。”当年10月,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,打响了植树事业的“第一战”。

但,创业的艰难始料未及。

左云土地贫瘠,树木成活率低。第一年,张连印从右玉买了1万棵樟子松苗,结果第二年全死了;再栽,6000棵树,又死了……

“祖宗三代都栽不活,你回来就栽活了?”“发小”胡万金,看着他气不打一处来。

树全死了,老汉伤心了,但更不甘心。他购书自学,上门请教专家,还跑去外地的林场学习,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,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。

栽了死、死了再栽……和他一起回乡种树的妻子记得,种树的头几年,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,嘴上起水泡肿得老高,有时水泡裂开,鲜血就顺着嘴唇流下来。

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,竟没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,看着被风沙吹打得“面目全非”的两位老人,心疼得直流泪。

而张连印有自己的“苦乐观”:“我种树,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,反而很快乐。”

如今,昔日的荒山,已松涛阵阵。

冲锋陷阵的军人本色: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

山坡上,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,讲起话来中气十足。很难想象,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。

2011年,得知自己身患肺癌,张连印只说了句“冷静面对,科学治疗”。手术前,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,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。

只是,树还没有种完。手术后的张连印实在等不及,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乡了。

一如往常,他们没有找人接送,老两口从石家庄坐火车睡一晚,早上五点多到大同,又坐客车到张家场村。

“要是我不回来,这摊事就散了。”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,满脑子都是种树。

回到植树的基地,张连印立马装上树苗和铁锹,坐着他的“专车”上山了——这辆不到5万元买来的面包车,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,“拉工人、拉工具、拉树苗,出沟入岭,都是他那车。”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池恒广说。

左云县的绿荫不断扩大,他体内的癌细胞也在疯狂生长。2014年,他的肺癌出现骨转移。这次,住院一个月后,他又一次回乡种树了。

“癌症要科学治疗,种树也要坚持到底。”张连印坚定地说。

有人说,何必这么较劲?可军人出身的张连印就是这样,一如他的微信签名:坚强、坚韧、坚毅——

如今,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5%以上,他带领乡亲们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。

如今,张连印依然走路飞快、精神抖擞。

华夏大地上,创造奇迹的又何止张连印!

60万米高空上的卫星,忠实记录下绿色合围中逐渐“消失”的毛乌素沙地——

一个坑一个坑种树、一锹一锹铺设沙障固沙,人们前赴后继,用一个甲子的岁月,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、灌、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,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,使之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。

“千千万万个张连印,创造了从‘沙进人退’到‘绿进沙退’的生态奇迹。”审计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司高级审计师罗涛感慨地说,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,闪耀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“精神密码”。

“30年是我的‘目标’,种树要种到88岁!”张连印说:“每天和树打交道,和老百姓在一起,心情好身体就好。”

在他的带动下,山西省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.6%上升到现在的45.03%,增长了6.43个百分点,张连印被群众称为“绿化将军”。

心系群众的“公仆”角色: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

秋日的午后,松涛阵阵。站在张家场村山头的小亭子里,张连印远远近近地望着,放声唱起了他最爱的歌——

“不管你多富有,不论你官多大,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……”

18年间,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,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.8万亩,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,1.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。

200余万棵树,他分文不取,签下协议:“一不要林权,二不要地权,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。”

创业初期,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,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,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,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。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。

然而,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,却坍塌得不像样子。

本族的老人劝他:连印啊,你就不想想自家?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。

张连印却说:“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!”

生态改善后,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,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,想取名叫“将军台”,却被张连印制止,后来立起来的是“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”。

2015年,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,回村跟着父亲种树。

有人不解:“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?”

张连印回答:“百姓的认可、良好的家风,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‘财富’。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,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很好。”

他和群众打成一片,吃农家饭、干农家活、说农家话,谁家有个家长里短,都请他出面主持。在他资金短缺时,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,连借条都不用打。

多年来,张连印吃的是土豆白菜豆腐,最喜欢穿的就是一身旧款迷彩服;逢年过节,他都要买东西去看看村里的困难户……

村民们都说他,“从来不摆谱,看不出是个将军。”

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,“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,他就高兴。”

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,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——

“拿完药,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,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!”

“从左云去大同,坐了公交车,又一次低碳出行。”

……

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

如今,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,最初被命名为“将军林”绿化基地,他把“将军”二字换成了“清风”。

党和国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,他悉数践行,理由只有一个,朴素而炽热:

“是党把我从一个孤苦的放牛娃培养成一名将军,是乡亲们让我过上现在的日子。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,党组织是我的家,家乡父老是我的母亲。”(参与采写:周仁、刘松峰、李紫薇、屈婷、黄一宸、田定宇) 【编辑:陈文韬】

相关阅读
大家还在看